结缘新加坡华语(系列28)
语用奇观
风景这边独好
汪惠迪
语言活在人们的语文生活中。同是炎黄子孙,也都使用汉语,但是,由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,因而产生种种差异。
判断差异的依据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,也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,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,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——普通话。跟普通话不一致的语用现象,常见的有两种情形:一种是地区特有现象,一种是非规范现象。地区特有现象会在互动中进入国家通用语;非规范现象或为地区特有,或在国家通用语中亦存在。
地区特有现象有的十分奇特,堪称“语用奇观”。
瑞士一民间组织曾评选出世界“新七大奇迹”,还要评选“七大自然奇观”;但似未打算评选“×大语用奇观”。语言学界若要评选全球华人社区的语用奇观,“中乐、华乐、民乐、国乐”或许应为首选。
如果对译英语的Chinese orchestra,我国港澳特区叫中乐,新马印尼等国华人社区叫华乐,我国大陆叫民乐,台湾地区叫国乐。“四乐”的共享语素为“乐”,它们从“中华民国”中各取所需,且所选各不相同,于是构成一组异形词:中乐—华乐—民乐—国乐。
香港中乐团(Hong Kong Chinese
Orchestra)大型民族交响乐音乐会
新加坡华乐团(singapore
chinese orchestra,sco)
中国中央民族乐团
台湾 国乐团
再看:
上图是国际老年人会徽。1992年,第47届联大通过决议,将1999年定为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,1997年9月8日第52届联大又确定,1999年国际老人年从1998年10月1日开始。随后,全球主要华人社区在将older Persons翻译成中文时,出现了地区差异:
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——国际老人年(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)。
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——国际长者年(中国香港特区)。
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——国际乐龄年(新加坡、马来西亚)。
“老人”和“长者”,汉语词典均收;“乐龄”只有《全球华语词典》(2010年5月北京商务版)和《全球华语大词典》(2016年4月北京商务版)收录。
“乐龄”是新加坡造词仓颉为老人量身定做的一个词儿。其巧妙之处在于造词时能够顾及语言用户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,避开了均含年纪大义的“老”或“长”字。“乐龄”凸显了新加坡华人的创意。“乐龄”对应英文的senior citizen。
杨明先生说,“乐龄”含有“快活安乐的年龄”之意,“就是开心、快乐、愉悦、惬意、潇洒,甚至是幸福、享受等等”,用来表达快乐人生和乐天知命是再恰当不过了”(《老龄高龄乐龄》,2004年3月21日上海《解放日报》)。
老有所养,老有所医,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——老有所乐是对乐龄的最好诠释。笔者已届耄耋之年,我要拥抱“乐龄”。
“国际老年人年”纪念邮票
“国际老年人日”纪念邮票
(2018年10月1日)
下面请大家看一种非规范现象:
<左右滑动查看更多>
汪惠迪摄于香港(2017年5月)
邓月璇摄于马来西亚新山(2017年4月)
杨欣儒摄于马来西亚槟城(2017年4月)
吴英成摄于新加坡(2017年3月)
郭熙摄于澳大利亚
将“包子”“面包”的“包”写成“饱”,这种语用错误,在我国大陆地区不是没有,但是罕见,为什么在香港特区和海外新马两国那么普遍,连澳大利亚都有。不知其他国家华人社区是否也有。如果发现,拜托读者诸君拍张照片,发到本公众号,十分感激。至于这种“国际错误”产生的原因,我至今想不明白,敬请高明赐教。
我把这种负面的语用现象也列入“语用奇观”之中,是觉得错得“出奇”。
奇在错的是几乎人人都用,天天都用的常用字;
奇在错误的共同性,都是店家的招牌;
奇在错误的普遍性,我国特区有,外国有,连华文程度在海外被认为是最高的国家马来西亚,从南到北都有。
产生错误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?
审核|郭 熙
策划|刘 慧
文字|汪惠迪
图片|汪惠迪
编辑|张怡微
公众号 : 华语HUAYU
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